春天到了,天氣轉暖,讓大家倍感舒適。但冷空氣卻時不時地殺個回馬槍,讓氣溫忽高忽低。 剛脫掉秋褲,發現降溫了;重新穿上冬衣,卻又熱得冒汗。 這一冷一熱的變化,讓人一不留神就會生病。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怎么“捂”,也很有講究,絕不是“多穿點衣服”這么簡單。 常笑健康帶你了解“4個指數”、捂住“3個重點部位”、掌握“2個養生妙招”! 4個指數 ![]() 時機: 24~48小時 ![]() 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則會驟然增加。 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再晚便是雨后送傘,多此一舉了。 ![]() 溫度: 15℃ ![]() 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攝氏度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 溫差: 8℃ ![]() 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8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 時長: 7~14天 ![]() 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脫下來。但是脫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 氣溫回冷需要多穿衣服御寒,即使此后氣溫回升了,身體較弱的人也得再捂7天左右。 3個重點部位 ![]() 捂腹 ![]() 捂背 ![]() 捂腳 2個養生妙招 ![]() 摩腹 具體做法是先搓熱雙手,然后雙掌重疊,放在腹部,用掌心繞臍沿順時針方向由內到外繞臍按摩36周,再逆時針方向按摩36周。摩腹動作有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和防治胃腸疾病的作用,可作為日常保健方法,促進腸胃消化。 圖片來源網絡 ![]() 泡腳 艾葉溫經祛寒濕。早春時節,風、寒、濕氣當道,所謂“寒從足下生”,取艾葉煮水泡腳可以散寒除濕,溫經通絡,在這個時間防病保健最適合不過。如艾葉50克煮水,放涼至45℃泡腳,可防治感冒,對容易外感風寒、有關節疼痛困擾的朋友非常合適。 ![]() 當然,春捂太教條了也不行。因為有時中午畢竟還是熱的,如果捂出了汗,此時更容易感冒。所以還是要靈活掌握。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備件衣服,中午熱了脫下,早晚涼了穿上,建議鞋子還是穿得暖和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