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3
2
1
好啦!正確答案揭曉,它們其實是動畫《海綿寶寶》里主角們的眼睛——
對于許多成年人來說,海綿寶寶和他的朋友,是歡樂而又遙遠的童年記憶。
但屢上熱搜的他們,卻總在讓無趣的大人們找回童趣和初心。
“我準備好了!我準備好了!我準備好了!”
這句精神抖擻的碎碎念,對于所有深陷苦痛和emo之人,是一劑充滿能量的雞血。
而在網友最新的解讀中,被稱為“反內卷先鋒”的章魚哥,又成了無數打工人的精神偶像。
正如許多兒時的動畫在長大后再次重溫,總是會產生新的感悟,發現新的“細思恐極”。
看似歡樂無比的《海綿寶寶》,甚至從一開始就建立在無比悲傷甚至可怕的背景上。
生于1986年7月14日的海綿寶寶,生活在比基尼海灘(Bikini Bottom 又譯褲頭村、比奇堡)的一個菠蘿里。
他經常在這個美好平靜的世界里鬧出一些笑話,不過他總能擺脫困境,然后又制造出新的麻煩。
而《海綿寶寶》的創作者之一 Stephen Hillenburg ,除了會畫畫,還是一位海洋學家。
因此,比基尼海灘并非作者胡編亂造的地方,而是真實存在于太平洋中馬紹爾群島最北端的比基尼島(Bikini island)。
比基尼(Bikini)這個名字來源于當地語言中的 Pikinni,意思是“長椰子的地方”。
可以想象,在這個椰林環繞海風輕柔的天堂一般的地方,自古生活在此的密克羅尼西亞人一定曾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直到二戰之后,被聯合國交給美國托管,小島和島民們的命運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1946年到1958年,美國從在馬紹爾群島共進行了60多次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
其中的23次以及規模最大的一次,就發生在比基尼島。
雖然事先將島上的居民遷移至據此800公里的基利(Kili)島上。但可怕的爆炸永遠是不可控的。
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此處秘密試爆了一枚氫彈。
氫彈“喝彩城堡”(Castle Bravo)爆炸場景
爆炸之后,放射性沉降物隨風降落到了距離比基尼島幾十公里的其他島嶼上。
島上好奇的孩子以為是“雪花”,竟隨手抓起來把玩——對試驗毫不知情的原住民、一些美國士兵、甚至正在附近海域捕魚的日本漁船的船員,都因此受到了嚴重的核輻射。
除了核輻射帶來的疾病和死亡,島上的居民也因為無法徹底消除的殘留放射物,再也無法回到家園。
比基尼島的幸存者
而當科學家們潛入水下,對遭核彈爆炸造成的彈坑進行了觀測時,卻發現順著洋流而來的的魚類、珊瑚和其他生物,竟然都在茁壯地成長。
上世紀70年代,馬紹爾群島魯尼特島的深坑里,被埋入了核污染廢料以及土壤,并用46厘米厚的混凝土封頂。
于是美麗的比基尼島,成了原住民的地獄,海底生物的天堂。
也難怪有人猜測,《海綿寶寶》的創作者們選擇這樣的地方作為故事背景地,很顯然充滿深意:
“難道海綿寶寶和所有海底居民,其實都是原子彈輻射下的變異生物?”
還有人指出,《海綿寶寶》動畫中出現的許多爆炸實景,其實都是出自美國的核試驗資料。
不過,雖然《海綿寶寶》的主創曾在2015年承認虛構的“比基尼海灘”的名字來源于“比基尼島”,但卻否認海綿寶寶與核試驗有關。
讓我們再回到跟“比基尼”這個名字有關的故事。
和童話般美好的《海綿寶寶》一樣,另一個性感的代名詞——“比基尼泳衣”也源自這段殘酷的歷史。
1946年5月,法國設計師設計了一款和女性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
另一位命名者認為這種大膽暴露的款式,將引爆商業界與文化界——就像比基尼島上的原子彈爆炸,于是將之取名為“比基尼泳衣”。
距離比基尼島上空炸響那朵巨大的蘑菇云,已經整整過去68年了。
比基尼島居民的災難與血淚,成就了性感的泳衣。
而時至今日,看似美好如常的世界,卻依舊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建立在罪惡滋生的廢墟上。
把比基尼島并入國土的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將每年3月1日定為“核武器受害者紀念日”(Nuclear Remembrance Day 又叫比基尼日 Bikini Day),意在讓所有人永遠記住核試驗帶來的巨大災難。
那我們是否也能天真地認為,《海綿寶寶》的存在是在以另一種方式提醒人們,歡樂的海洋之下被掩藏的痛苦和殘酷。
在美麗的比基尼海灘,每個巖洞下面都藏著一個奇跡。
如果這片曾充斥著不堪過往的海域,能夠再次被快樂填滿。
那么在千瘡百孔的廢墟上,有朝一日也許真能盛開名為“和平”的奇跡之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