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做外貿,業余時間自己嘗試玩BBS論壇,做布藝玩偶、紙家具…因為是租房住,蝸居的空間很小,只夠放下一桌一床。偶爾來個客人,略顯局促。經常要搬家,買家具也尤為慎重。每一次折騰,都要費不少力氣。于是開始思索能不能做一些可攜帶的家具。眾所周知,最常見的紙材料就是瓦楞紙板了。劉江華一開始也想著從這入手。于是從北京房山那邊的工廠,拉了一面包車的紙,回家研究著做出了書架和凳子。在這期間他到處尋紙,回家就坐在紙堆里琢磨,廢掉了兩噸的原材料,終于研制出了帶著蜂窩正六邊形結構的紙。 蜂窩紙芯,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一直作為瓦楞紙的內襯。有彈性,易折疊。但如何讓其擁有驚人的承載力,花了劉江華不少功夫。這樣的紙做出來的家具,折疊起來就只有幾厘米薄。伸展開后,卻形態各異,可能是一個圓凳,也沒準兒是一張床。奈何做出來總是不夠美觀。劉江華重復最多的一句話是:年輕人還不夠喜歡。“我想在性能、顏色上做一些優化,讓它成為一個可以外露的產品?!?/span> “我在北京走了上百家工廠,我這種小批量的嘗試,他們不愿搭理,也不懂怎么去做?!?/span> “路途太遠,一天只夠跑一家,去了之后發現不合適,又得返回來,折損了大半天?!?/span> 北京制造業并不是很發達,再加上觀念守舊,不愿接受新的思路做改變。用蜂窩紙芯做產品,比較少見。紙很厚,又要做成異形,更是難上加難。沒有前車之鑒,很多東西都要親自嘗試,不停試錯,失敗了,就要自己擔著。當時國內還沒有這樣的產品出現,劉江華算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代產品是很簡單的長凳,和單向街書店合作,做代銷。那個時代線下受眾窄,推廣效果一般,再加上結款晚,對初創公司壓力大。2009年,迫于資金壓力,劉江華的第一次創業告終。“總是想著把產品做到百分百完美,再推向市場。一直專注在研發上,拖的時間越長,壓力越大,不得不暫時停下來?!?/span> 從北京到深圳,只拎了一個行李箱。壓箱底的是一兩件早期的產品,就像一直埋在心底的念頭。劉江華也一直在觀望,幾年過去了,市面上還是少有可折疊的紙家具出現。一路走來不易,劉江華將品牌名和夫人的姓氏聯系在一起。把夫人李曉的姓氏拆開,“李”,正好是十八子,諧音十八紙。品牌是經歷九曲十八彎成立的,產品的材質又是九曲十八變形成的,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廣美平面設計出身的李曉,目前在把關產品美學。劉江華則更多負責制造和品牌端。“深圳更適合產品類創業,制造業發達,工廠配合度高?!?/span> 前期找過很多工廠談,沒有一兩噸紙的生意,大廠都不愿合作。最終在東莞找到一家愿意一起做嘗試。一家工廠往往對接很多客戶,做多家產品,十八紙只是其中一家。“早期以代加工為主,量太小了,很多加工廠不愿意做。 我們對于產品有很多特殊要求,工廠往往要花半天時間做準備,拉低了他們的效率。 那段時間處于弱勢,質量、交期,都要按照對方的流程走?!?/span> 有一次,工人忘了換膠,做十八紙產品時用了其他客戶的傳統膠水。產品出來后味道特別重。迫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合作的工廠,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擔。“如果向對方索賠,以后他們肯定不愿再合作了。我們只能把這些產品當廢品賣掉?!?br> 工廠只能加工到六七成,后面的都是由劉江華夫婦自己動手干。他們在工業區頂樓,跟別人合租一個小閣樓。刷膠水、搬運貨、開網店…因為我們自己喜歡,也相信肯定有一群人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它的可能性。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重資產工廠,一點點發展起來,走上正軌了?!?/span>2013年,淘寶發展越來越成熟,線上渠道越來越穩定。再到后來的紙巾盒、圣誕樹,人們對新物種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如今十八紙的產品已經從深圳走出去,出口30多個海外國家。歐美消費者更能接受紙質環保材料,重復使用和節約空間的特性也切中了他們的生活理念。“在國內,大家對紙的印象根深蒂固,目前看得人多,買的人少?!?/span>在對紙的刻板印象中,排前幾名的是遇水變軟、粘油污、有折痕。當我們到了十八紙公司,創始人邀請象君坐在紙凳上時還心存顧慮。坐下后非常安穩。“我們自己研制的長纖維紙,看起來單薄,實際能承載300kg重量。經過迭代,從單一孔徑研發出不同克重孔徑。比普通紙張耐用耐濕。達不到室外淋雨浸泡的強度。室內淋水、南方潮濕天氣,都沒問題。我們已經研究和使用十多年了,也在進一步研發防火防水材料?!?/span>除了加強功能性,十八紙所衍生出的美學生活方式也是劉江華更重視的。節日氛圍、文創、商用展示、寵物類都為十八紙開拓了新的可能性。“很多人家里的家具,有皮的、布藝的、木質的。我相信未來每家都會有一兩件紙做的家具或工藝品。用紙代替,做有益的補充。現在的90后、00后開始愿意為環保買單?!?/span>隨著國內的環保意識提高和審美升級,探尋紙藝無限可能性的路還很長。如今的物資太過豐富,市場上的產品在功能上已經可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如何突破重圍,突出自己的個性和優點,讓年輕人更喜歡,是十八紙在設計流程中的關鍵。“如今我們從誤區中走出來了,之前總是等待產品足夠完美才推向市場,然而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產品。都是在不停地迭代和完善中,趨于更好的方向。多和市場互動,結合反饋的信息再做調整,產品才會更好,閉門造車的局限性太大。十八紙生在北方,成長于南方,如今正穩步走出國門,希望未來做成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中國風琴紙藝品牌?!?/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