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小細節,比如本期我們要聊的計時單位!經常讀到一炷香的功夫,一頓飯的功夫怎么怎么了,那么這一炷香,一頓飯到底是多久呢?我們先從西游記中的計時理論開始聊起。在《西游記》開篇就提到了整部書中的計時單位:元會運世計時論!這是一套極為龐大的計時理論,涵蓋了古人樸素的宇宙、時間、空間的認知,本期我們借著《西游記》說說古代是如何計時的。  在《西游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寫道: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這套“元會”理論并不是《西游記》的首創,而是來源于宋代易學大師邵庸的《皇極經世》一書,邵庸認為宇宙是是從混沌中誕生,最后經過子丑寅卯等十二會的發展,又再次進入虛無的混沌狀態。“天地亦有始終乎?曰:既有消長,豈無始終”—— 《觀物外篇》上按照這套理論,一元分為十二會,一會為三十運,一運為十二世,一世為三十年,一年為十二月,一月為三十日,一日為十二辰。根據這個算法,一運就是360年,一會為10800年,一元為129600年。 這是一個宏觀的大的計時概念,那么微觀的計時概念又是什么樣的呢?佛教當中認為一天為三十須臾,一須臾為20羅預,一羅預為二十彈指,一彈指為二十瞬,一瞬為二十念,一念也就是一剎那。按照這個概念,我們用如今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一分鐘是60秒這個常見的計時單位來換算一下:一日一夜=30須臾=24小時=1440分鐘=86400秒; 1須臾=20羅預=400彈指=8000瞬=160000剎那=48分鐘=2880秒; 1羅預=20彈指=400瞬=8000念=8000剎那=144秒;當然古代是根本做不到這么仔細的計時的,在古代最常見的計時就是刻漏! 古代根據天文歷法,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一月有三十天,但是這樣粗略的計算經常會出現不準確的情況,于是天文學家又給每個2-3年添加了閏月。最后固定成為19年添加7個閏月,就是在十九個農歷年中設十二個平年,每一個平年為十二個朔望月;設七個閏年,每一個閏年為十三個朔望月。一月是30天,一天是12時辰,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么一個時辰又如何再次細化呢?古人在時辰的基礎上又細化為刻漏,通過控制水流來計時,古人最早把一天劃分為100刻(商周時期),春分、秋分的時候白天是50刻,晚上是50刻,剛好晝夜平分;等到漢代的時候,人們覺得100刻和12時辰不好匹配,無法整除,就把一天一百刻改成了一天一百二十刻;后來南北朝的時候又改成96刻、108刻、又改回120等等。隨著朝代的更迭,時刻也在反復調整。直到后來到了明代,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中國后,再次把一天確定為九十六刻。清初的時候官方終于確定為:一天是十二時辰,96刻;一個時辰8刻,一刻約等于十五分鐘。 除了這些精確的計時,在《西游記》中,還出現了大量的一個筋斗、一頓飯、一炷香等模糊的計時單位。大家都知道,寺廟中的香有粗細長短不等,有一炷十幾分鐘的線香,還有一炷幾個時辰的高香……吃一頓飯也分吃個十幾分鐘的快速刀削面和吃一頓長達三天的滿漢全席……所以說遇到一個陌生人說一炷香、一頓飯這個時間,我們如何判斷時間長短呢?! 其實一炷香和一頓飯指的都是最簡單的香和最簡單的飯。一炷香主要來自于和尚僧侶打坐,如果在單獨的禪房、或者是荒郊野嶺,僧侶根本沒有什么刻漏工具來計時,于是便利用手頭最簡單的線香來計時,這種和掛面粗細長短差不多的香,燃燒一根大致需要十分鐘左右,材料也非常易得,用來計時再好不過了。于是一炷香作為一個短時間的計時單位,在民間迅速傳播開來。一頓飯功夫一般指的是介于一刻鐘和一個時辰之間的計時單位,也就是說吃一頓飯花費時間接近半個時辰一個小時左右,也是可快可慢。好比現在約會時,女生說的我五分鐘后就到一樣…… 所以以史為鑒說,在古代非常精確的計時工具基本上掌握在朝廷和衙門手中,普通人要計時只能算個大概,晚上還有專門的更夫打更提醒時間,到了白天之后也只能用什么一炷香、一盞茶、一頓飯之類粗略的估計一下。這一情況到了清代,西洋鐘表技術傳入中國后,才略有改善。但是鐘表這類高科技玩意也都是達官貴人才能擁有。
|